教 学 反 思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课后反思
秦陵中学 赵 敞
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在教材中,前面第一节学习的就是动物的运动,本节就涉及到一系列有利于动物存活和繁殖后代的、各种各样运动的综合体现——运动。通过教材前面第一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对各种动物的行为也有所认识,但对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更没有深刻体会学习行为的意义。那么,本节内容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一种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特别是我们人类要提高生存本领,认识世界,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本节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但探究活动很难在一节课上完成,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周密地设计实验方案,特别在变量的选择和控制上。因此,本节内容我将分2个课时进行讲授,其中第一课时主要任务解决如何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对二者关系的探讨,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完成对“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动物绕道取食”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对学生进行“人类的生存质量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的情感教育。我重点反思本呈现的是第一课时的预设和生成。
首先我对学情的分析是:1.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再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知,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讲,无疑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自我学习,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2.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尽管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经过不断的训练,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对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很重要。教师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让他们感知,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由此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3.认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